作为社会的人,严格遵循社会广泛认同的规范和道德,是成就社会生命和人格的前提和基础。
[2]143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6]283为什么说舞意与天道相合呢?《乐论》云,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诎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尽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而靡有悖逆者,众积意??乎。
只有不断地积习,才能实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7,才能实现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2]143的修养境界。[14]8能为而不为,主要基于社会分工的考量。[12]44从知天的主体来破解这一所谓矛盾,无疑具有合理性。荀子将祭祀认定为一种文饰,愈加明显地勘破藏在其后的至上神或祖先神。(一)天、帝的语义转换 天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等多重意涵。
联系到群分和一的治道思想,荀子主张分职,反对兼官、兼技,因为兼可能带来弊端。因为代表人类的圣人,虽然不必务知所以然的‘天,但必须认知天人合作互动的‘天。然而却没有认识到在父子一体观念支配下,爱身必及于尽职,孝是爱身与尽职的高度统一的理论推衍逻辑。
中华传统孝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但其蕴含的爱亲敬老、自爱尽职、慎终追远的基本精神,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和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亲敬亲是家内事,为什么要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原因何在?《礼记·经解》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家庭稳定带来冲击,慎终追远的礼仪习俗在凝聚家庭成员、增强认同归属感、激发崇德向善的积极社会功能仍不容忽视。《中庸》说: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慎终追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81页)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同上书,第283页)。
二、自爱尽职精神 基于父子一体(《仪礼·丧服传》)观念,传统孝道认为父母和子女是生命共同体,子女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势必对父母产生影响。《荀子·礼论》说: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焉出。人生天地间,每个人都是从祖先那里来的。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天子以天地为父母,要担当起养天下万物之责任,否则不能成为天子,这是当时的通义。《孝经·纪孝行》说: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醜不争。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人们往往据此认为儒者对孝作了泛化阐释,却不知这正是父子一体观念支配下孝道理论的自然延伸。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
所以,孝乃真纯无私之爱,至诚无伪之敬。传统孝道认为真正的孝亲离不开个体自爱乃至取得成就,也离不开服务社会国家,强调事亲、立身与事君的高度统一,正是基于父子一体乃至人我一体的观念的自然理论生成,与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说,纯孝必及于天下,原因就在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以,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隆重庄严的宗庙祭祀制度是达成尊祖敬宗的必要形式。所以,《礼记·祭义》说,天下之礼,致反始也,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中华传统孝道提倡敬亲爱亲,但不局限于敬亲爱亲。由于父母与子女是生命共同体,子女尽孝不仅要自爱,还要尽到社会责任。其次是以真诚和善的态度对待父母,让父母高兴。(《孟子·尽心上》)朱熹解释说,亲亲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也,所以亲亲也是仁。
它是孝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尽心上》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最高层次的孝是满足父母精神需要,达成父母的心意。
《孟子·离娄下》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其中之二是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在传统孝道观念中,敬身全身绝不仅仅局限于爱护、保全自我物质生命,更在于爱惜自我作为社会关系一员的社会生命。
(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78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从父子一体观念出发,天子不能很好履行天子之责,是有失于天下,是丢人于万民,这岂不是对父母的最大羞辱吗?相反,天子尽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孝经·天子》),就能扬名于后世,这岂不是对父母的至孝?不可否认,在宗法封建等级分明、君主专制体制下,《孝经·士》讲资于事父以事君以孝事君则忠,《孝经·广扬名》讲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以事君为孝道所不可缺的一部分,确有可能提供了专制者以无限地压制其人臣的理论上的依据(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221页)。在吕著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不可避免,但子女对于亲人的死亡不能不伤痛,于是就有了慎葬,从人的情感角度揭示慎葬的必然性、合理性,已完全摆脱了对死亡的宗教神秘观念。正因如此,从常理出发,子女的言行作为,势必会为父母牵挂,对父母产生影响。
当时,统治者的慎终追远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宗教和政治意义。孝,不仅表现于亲人生前,也体现在亲人没后。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9-25(002))中华传统孝道从哲学上看是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意识形态(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页),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的反映。为什么要祭祀祖先?《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作为社会的人,严格遵循社会广泛认同的规范和道德,是成就社会生命和人格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到殷商时期,统治者祭祀祖先的活动已经非常频繁,而且极为隆重。
《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和睦的家庭关系、幸福的家庭生活,不仅需要殷实的经济基础作支撑,也要有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来滋养。因此,爱身必及于尽职、敬业。可以说,客观、认真地认识、铭记和传扬祖先之功德是孝子的责任。
至孝并不因亲人的死亡而终结,祭是对亲人奉养、孝顺的延续。慎终追远就是要严格遵行葬祭之礼,以诚敬的态度对待死亡、追怀纪念祖先。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社会生命和人格的达成离不开社会。柴永昌(1979——),男,陕西华县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孝敬父母不一定非要让父母享受山珍海味、锦衣玉食,最重要的是诚心诚意,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孟子·尽心上》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